主页 > www.token.im > ETC全面爆发下,车牌识别模式将何去何从?

ETC全面爆发下,车牌识别模式将何去何从?

www.token.im 2023-08-15 05:11:33

“免安装、优惠通行费、免加油卡……”今年以来,在政策引导和银行、支付机构、厂商等多方支持下,ETC全面走红。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安装使用比例的快速提升,ETC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高速公路场景。 《国际金融报》记者近日多方采访获悉,ETC聚焦城市停车场景,而这一领域原本是基于车牌识别的无感支付场地。 ETC全面爆发下,车牌识别模式将何去何从?

甚至有观点认为,人们对新技术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下一步,指纹、人脸、虹膜等都可能作为支付媒介,生物识别支付可能是支付行业下一阶段变革的方向。 那么,未来“支付蛋糕”将如何分享?

1个

ETC发行任务接近完成

半年多来,各界人士忙忙碌碌,ETC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吴春耕透露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27日,全国ETC用户累计已达1.75亿户,已完成总量发行任务的91.44%。 其中,今年全国新增ETC用户9384.72万户,完成新增发行任务的85.18%。

对于银行家来说,从年中持续至今的ETC营销大战即将落下帷幕。

据了解,目前各大国有银行都收到了ETC装机指标,各家银行都非常重视。 他们陆续向员工下达营销指标,按人数匹配任务,对无法完成的任务实行倒扣机制。

其实ETC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两年前就出现了,当时市场反响平平。 但从今年5、6月份开始,就出现了加速推进的迹象,而这正是交通运输部力推的政策。

建行etc和农行etc_微信的etc助手靠谱吗_etc靠什么识别

今年5月下旬,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应用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快速收费服务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表示:“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国ETC用户已突破1.8亿户,ETC实现高速公路收费站全覆盖,ETC车道成为主要收费车道,货车可不停车收费,高速公路不停车快速收费率达到90%以上。

一般来说,各家银行的营销方式大同小异。 几乎所有银行都提供免费OBU设备,各种通行费优惠,以及洗车、加油、停车等一系列优惠增值服务。

“从目前的安装量来看,ETC已经火了。” 一位ETC业内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和支付机构之所以大力推ETC,既有政策引导,也有利益驱动。

记者采访银行人士了解到,ETC可以绑定信用卡或借记卡。 用户在一次又一次通过收费站刷卡的过程中自然会与银行的金融服务建立联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ETC的客户群体具有鲜明的特点,即车主,以中产阶级居多,具有很大的客户价值。”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志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从银行的角度来看,换言之,通过卡绑定这一关键步骤,可以将业务快速有效地向高价值业务拓展。如信用卡、理财、保险、贷款等; 对于支付机构来说,这可以帮助他们完善线下支付场景的布局,更不用说ETC支付场景可以具备高频应用、高客户价值、交通支付等重要场景特征。

ETC行业龙头金易科技相关负责人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ETC总流通量达到90%以上后,ETC的覆盖率和交易率将大幅提升。完善,为未来扩展ETC使用场景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础。

2个

微信的etc助手靠谱吗_建行etc和农行etc_etc靠什么识别

与车牌识别“融合”

从停车运营商快速识别车辆身份、提供安全便捷的充电服务的需求来看,车牌识别此前被认为是唯一可以与ETC竞争的模式。

据记者了解,从市场份额来看,目前ETC的主要市场在高速公路领域,而城市停车场景领域则以基于车牌识别的无感支付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明确提出鼓励ETC在停车场等汽车相关领域的应用。 到2020年12月底,基本实现机场、火车站、客运站、港口等大型交通站点ETC服务,实现ETC服务全覆盖,ETC在居民区、旅游景点等停车场景推广。

金逸科技相关负责人也向《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公司近年来积极开拓新业务,将公司产品从ETC延伸到智慧高速公路、车路协同、城市智慧停车等领域。 ,以及城市交通管理。拓宽城市交通和车联网的应用场景,上述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当ETC深入城市停车场景,车牌识别支付该何去何从?

要看清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两者的异同。 所谓ETC,即不停车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通过路侧单元RSU与车载电子标签OBU之间的专用短程通信,自动完成不停车收费的全过程。

车牌识别是指在收费站出入口安装车牌识别系统。 车辆通过收费站时,摄像头系统会自动识别车牌号,并自动从相应账户扣款,实现快速通行。

etc靠什么识别_建行etc和农行etc_微信的etc助手靠谱吗

两者的区别主要集中在识别方式上,即ETC是利用无线通讯信号及相关设备自动识别车牌信息,而车牌识别是使用高清摄像头拍摄高清照片来识别车牌. 从某种意义上说,两者都属于无感支付,即车主在通过收费站时,无需缴纳通行费,只需通过感应识别即可。

从识别率来看,由于ETC主要依靠通信信号进行识别,不受车速、周围环境、天气等因素影响etc靠什么识别,识别速度快、准确、稳定。 车牌识别的识别率较低,依靠摄像头抓拍车牌,易受天气、环境、车速等因素影响。 但车牌识别的好处是记录了车辆的车牌号和车主信息,可以方便交警识别违章行驶车辆,为查处提供线索。

对于两者各自的优缺点etc靠什么识别,黄大志直言,车牌识别存在很多缺陷,而ETC模式相对成熟。 与车牌识别相比,ETC识别率更高、更准确,且不存在车牌套牌风险。

从成本角度来看,ETC的成本相对较高。 此前,车主需要购买一套OBU设备并办理一系列手续,但自7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免费安装ETC车载设备,这方面的费用不复存在。 但对于停车场管理端,则有相应的设备安装费用。

易观支付行业分析师王鹏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ETC发展一定比较好。 车牌识别存在准确性问题。 虽然ETC目前比较贵,但是ETC有国家政策支持,未来可能会降低成本。

多位受访者表示,短期内,ETC与车牌识别融合是大势所趋,ETC仍难以取代目前的车牌识别。

某ETC生产企业内部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ETC与车牌识别支付仍是并存的趋势。 高速公路上以ETC为主,车牌识别为辅。 即使在城市停车场景,公司目前生产的ETC停车场设备也是双模识别,包括视频识别和射频识别,两种模式都支持。

“政策将ETC应用到停车场,也会促进停车场从单纯的视频识别向ETC识别转变,并不会完全杜绝车牌识别付费。” 该公司表示。

建行etc和农行etc_etc靠什么识别_微信的etc助手靠谱吗

3个

下一站生物识别支付?

事实上,在支付行业,汽车支付只是一小部分。 移动支付、可穿戴设备支付等也是各家支付机构争夺的领域。

以可穿戴设备为例,它们大多以便携配件的形式存在,具有部分计算功能,可以连接手机和各种终端。 产品形态多样,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 Apple的Apple Watch、Microsoft Band、Samsung Galaxy Gear智能手表均具备移动支付功能。

但总体而言,可穿戴设备技术尚未普及,消费者尚未养成新的支付习惯,智能手机的地位尚未动摇。

那么,为什么穿戴式设备支付没有广泛应用呢?

黄大志表示,从本质上讲,很多可穿戴设备都具备NFC(近场通信技术),但很多手机也配备了NFC功能。 买吧。

王鹏博分析,主要原因是5G时代的基础网络建设还没有铺好,全面商用孵化还需要一段时间。 因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支付其实是在手机发展之后才发展起来的。

微信的etc助手靠谱吗_建行etc和农行etc_etc靠什么识别

王鹏博甚至认为,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有直接向生物识别转型的趋势。

支付宝披露的数据显示,2018年“双十一”期间,通过指纹、刷脸等生物识别方式完成支付的消费者占支付总额的60.3%。 换句话说,十分之六的付款是通过生物识别方法进行的。

在生物识别支付赛道上,越来越多的巨头加入。 2018年12月13日,支付宝宣布推出全新人脸识别支付产品——“蜻蜓”; 今年3月19日,微信人脸识别支付设备——“青蛙”正式上线; 银行联合推出了一款名为“刷脸支付”的智能支付产品,中国银联的收单机构银联商务随后推出了一款名为“蓝鲸”的刷脸支付产品。

但目前,除了大型超市、自动售货机、高校食堂等一些局限场景外,刷脸支付并没有颠覆二维码支付,成为主流。

即便如此,业界仍看好刷脸支付的前景。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潘和林认为,刷脸支付比密码支付更安全、更便捷。 随着门槛的进一步降低,未来三年人脸识别支付或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作为终极支付,目前生物识别支付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王鹏博指出,目前生物识别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安全性,二是隐私保护,三是商用还是需要硬件线下铺设。

在成本方面,支付宝和微信目前支持通过补贴合作模式将刷脸设备推向市场。 “线下硬件的部署非常昂贵,大规模部署的关键是巨头的投入和监管机构的管理。” 王鹏博说。

在安全方面,在9月20日召开的金融网络安全论坛上,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对外表示,仅依靠人脸等单一特征进行金融交易验证。网络空间带来严重的交易风险。 金融机构在进行关联交易时,人脸采集应提前告知用户信息将被使用的方式,并明确获得客户的授权。 同时,不要简单地将面部特征作为唯一的交易验证因素,而是根据风险等级结合用户密码等其他因素进行多因素验证。

李伟表示,对于人脸识别支付应用来说,线上开放的网络环境存在很多风险,应用条件还不成熟。 “但对于刷脸支付应用,线下应用的风险相对可控,基本具备试点应用的条件。”

王鹏博认为,在隐私保护问题上,用户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相关法律法规也亟待完善。